教育新闻

在不太听秦腔的人———秦腔成在一个“吼”字,衰也在这个“吼”

更新时间:2012-06-18 10:14:35
  陕西的秦腔也面临着戏迷匮乏的尴尬局面,我们不禁在想,比照‘京剧进课堂’的模式,能否也让‘秦腔进课堂’呢?”   作为一个在西安出生并生活了几十年的西安人,承认自己完全不会唱一句秦腔多少有点汗颜。而更汗颜的是:我倒是多少能哼唱一两句京剧和几个其他地方剧种,虽然不过是广为传唱的那些:“苏三离了洪洞县”、“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许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对戏曲的了解,仅限于这一两个唱段甚至一两句唱词而已。这已经足够寒碜,而秦腔,我生长之地的地方戏曲,却是寒门之中最赤贫的一个。   在更为年轻的下一代那里,情况更不容乐观。本地记者对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从没有认真地听过一次秦腔表演,认为秦腔是老年人的喜好,他们没有兴趣。秦人的后代渐渐疏远了秦腔的说法,并不算是耸人听闻。曾经为大学生开设秦腔欣赏课的著名秦腔演员李小锋说:“别总要求孩子们会唱秦腔,在目前的状况下,这有点强人所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秦腔。”———专业人士也不得不做出这样一个宽容的姿态。   在不太听秦腔的人———秦腔成在一个“吼”字,衰也在这个“吼”字上。有人说,秦腔是中国最男性化的剧种,就像越剧是中国最女性化的剧种一样。它的大部分唱段,真的都是吼出来的。那些高亢激越、悲壮肃杀的唱腔,大抵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旷野里是合适的,在家中客厅里通过电视喇叭放出来,没听惯的,实在觉得吵。因此秦腔是一种这样的戏曲:喜欢的,只要来几声叫板,就能立马通体舒泰,神采飞扬。不喜欢的,拿着遥控器换频道时碰到了,要以最快速度飞奔而过。这两者之间,几乎完全没有中间地带。   但毕竟在这块土地耳濡目染多年,绝对不算秦腔粉丝的我,常常也有打心底里觉得秦腔好听的时候———在环城公园散步,常能碰到自乐班,有时不长的一段路,能连着见到三五个自乐班的场子。戏迷自带乐器板凳,在约好的时间赶到环城公园某处约好的地方,点点头,微笑着打个招呼,然后,拉开架势吹拉弹唱,很快就会围上一小圈听众。唱到精彩处,还能引来观众热情的掌声和叫好。那天高地远的唱腔在城墙下、城河边、草坪上,与环境浑然一体,再不觉突兀聒噪,虽然如果留心注意,这些自乐班的演员和听众里,白发的多,黑发的少。

上一篇:全国首个秦腔博物馆在兰州筹备
下一篇:秦腔伉俪秀民歌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