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十年磨一戏造就“新秦腔” ,省城专家为《大河情》冲击精品建言

更新时间:2012-06-18 10:14:40
  不久前,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在山西大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上,省秦剧团创演的大型现代秦腔《大河情》在众多参演剧目中脱颖而出,将最高奖“剧目金奖”以及优秀编剧、优秀作曲、优秀舞美设计、优秀灯光设计、优秀服装设计等单项奖全部揽入怀中,同时三位主演谭建勋、左育强、苏凤丽还获得“优秀表演奖”,获奖数量名列参演单位之首。 可谓“十年磨一戏”,正是这样一台优秀的剧目还需要进一步打磨和提高。为此,11月2日,甘肃省文化厅邀请省城有关专家,为《大河情》冲击精品建言献策。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秦腔与花儿的交融并非不伦不类,在《大河情》中它们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范畴。 一出反映民族觉醒的史诗剧 据省秦剧团团长、《大河情》编剧王建平介绍,国家民委、文化部专家对《大河情》给出了这样的获奖评语:“《大河情》第一次将西北回民抗日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成功搬上舞台,是一出反映民族觉醒的史诗剧,该剧主题开拓深刻,表演形式创新,首开少数民族抗日题材舞台剧的先河,通过杨氏父子和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群体英杰的成功塑造,深刻揭示了一个民族在面临民族危亡之时的觉醒,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秦腔与花儿的结合自然、优美,地方特色浓郁;几位主要演员表演淳朴、自然,很见功力,特别是群众演员极富激情的表演为全剧增添了光彩。”在山西大同举办的研讨会上,数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对《大河情》给予了高度评价,“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大河情》是剧种现代化的代表作,花儿和秦腔的结合一改秦腔‘吼’的感觉,是新秦腔,令人耳目一新”等等。 有益开掘地方人文资源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重新修排后的《大河情》更加洗炼、条理明晰,是一部好戏。省艺研所所长顾善忠说,“《大河情》是对地方人文资源的一次有益开掘,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设置,还是人物、服装、舞台美术设计方面,都渗透着甘肃人文资源的底蕴,突出了地域化、展示了民族化、形成了特色化。尤其是唱腔音乐设计别具匠心,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花儿曲令和传统、古老、质朴的板腔体相融合,充分证明了本土的民间音乐与传统的戏曲唱腔的双重性能达到一种完美,使传统戏曲唱腔音乐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 找准不同剧种舞蹈的结合点 我省戏剧评论家梁胜明对《大河情》用了“好听、好看”做注解,“现代化的灯光布景,把舞台装点得美轮美奂,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服饰和歌舞,更增强了戏剧的观赏性。”此外,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以及省直院团的“掌门人”对《大河情》的进一步修排,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省民族歌舞团团长郎永春表示,戏剧的舞蹈与舞剧的舞蹈不同,各自运用的音乐也有所不同,《大》剧中在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还不是太准,希望作曲和编舞能够有一些沟通,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是戏剧舞台的发展趋势。 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甘肃省剧协主席王正强对该剧肯定地说:“这部戏中的音乐表现出秦腔的旋律美,这是该戏最成功的地方。我看了几十年秦腔,这是我目前看到甘肃舞台上的最成功的一出戏。从正在举办的优秀剧目展演就可以看出甘肃舞台创作已抓住了本土优势———敦煌、多民族,甘肃文艺呈现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王正强认为,“文化就是花钱的事,文化要花钱,因为它是一个面对世人的窗口。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的舞台呈现本身就是花钱的事。一部剧目没有科技成分是令人遗憾的,《大河情》可以说是地域文化和科技文化结合的良好开端,这部剧本身非常‘合情’,能否从细节上向‘合理’的方向继续打磨,尤其是剧中部分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还不够。其中,抗日、国民党、共产党三线的结合较为成功,但这三条线还可以再升华。”

上一篇:《秦腔》里有我们一家四口
下一篇:《梦回长安》交响乐秦腔合璧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