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更新时间:2012-06-25 09:13:31

——马克思美育思想初探
 
    关于马克思的美育思想,《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写有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没有直接谈论美育,更没有明确把它列为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因为马克思当时不仅没有也不可能论述到共产主义下个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问题,而且作为向资产阶级学校争取的东西,美育也无从谈起。”“但是,从马克思整个思想包括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分散于各处的言论来看,马克思不仅有美育的思想,而且丰富和精辟,这毫不奇怪,在他的全新的一般世界观指导下,他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观,也提出了全新的艺术观。……而在好多地方,(虽然分散而不那么直接和明确),还是谈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要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艺术审美方面的教育,也‘毫无疑问’‘占据应有的位置’。”[1]
    上述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地、明确地论述美育问题,但马克思教育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依然包含着丰富和精辟的美育思想,只不过这些美育思想有着很特别的形式的,是以片断的形式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片断就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实际上,他们的美育思想的各个观点之间有着内在统一性,并对美育的诸多问题作了根本性的解释。可以说,马克思美育思想为人类的美育事业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价值是巨大的。因此,探讨马克思的美育思想,了解其精神实质和价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马克思的美育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第一个方面,马克思并不是孤立地为谈美育而谈美育,他把美育事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改造事业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马克思的美育思想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许多美学家和思想家也深刻地提出过一系列涉及审美创造和审美认识的问题,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美育的问题,特别像席勒更是最先明确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这些美学家和思想家企图离开人类社会活动的其他形式来观察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认识,一般都只是抽象地、纯心理学角度地看待美育问题,因而他们的美育思想明显表现出一种空想的性质。而马克思的美育思想却有本质上的不同,马克思从来不是就美育谈美育,从来不把美育事业孤立起来,而是把美育置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来谈美育的,认为美育事业的进退与成败,前途与命运,应该放在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去把握和观察,美育事业应为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服务。
    首先,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2]因而,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有碍于美育事业的实施的。
    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的桎梏下,在人类异化未能彻底扬弃的环境中,人类的美育事业必将受到极大的妨碍和破坏,人的审美意识和精神世界的自由是受到人为的限制和束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人的美感异化为占有的感觉,使得人的按照美的尺度的生产成为生产者的一种异化的生产,总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和艺术与审美相敌视的。
    席勒、歌德、黑格尔以及一些浪漫主义作家也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敌视艺术和美,但是他们都不能对此予以科学地解释,歌德和席勒曾有过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艺术空前繁荣的某种可能性的幻想,浪漫主义作家设想以艺术本身为手段就可以克服资本主义现实中审美的软弱无力,而黑格尔得出了艺术注定要走下坡路的宿命论见解。只有马克思才在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敌视艺术和美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认为,敌视人类的一切倾向都植根于资本主义的毁灭人、歪曲人和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首创精神、主动性与独立性的剥削形式,资本主义对精神生产如艺术审美的敌视实际上就是意味着对劳动人民的敌视。马克思说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也指出:“……这种强制劳动剥夺了工人除吃饭和睡觉所最必须的时间以外的一切时间,使它没有一点空闲去呼吸些新鲜空气和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更不用说什么精神活动了,这种工作怎么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3]因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经济基础对艺术的毁灭性影响大部分是不以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为转移的,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整个制度就是不利于艺术和美的。这样,“作为向资产阶级学校争取的东西”,美育也确实“无从谈起”。
    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拯救艺术和美,只有社会革命才能为人类艺术文化事业以及美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实施创造无限可能性,人类美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改造私有制为前提,必须与建设新制度同步。这样,马克思就把美育问题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联结在一起了。正是这一伟大创见,马克思把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美育思想,真正变成了科学,变成了现实。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废除,实际上是对人的美感的异化(即占有的感觉)的扬弃,使人摆脱占有的感觉,而向具有人类特征的诸感觉美感的回复。这种摆脱,就是解放,使人从占有的感觉中解放出来,使包括美感在内的具有人类特征的诸感觉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压抑下解放出来,使人的族类本质得到解放,从而使人能够按照美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享受这种美的产品。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美育事业才可能真正得以彻底实施。
    在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美育事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废除。马克思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4]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美育的实施,但反过来,我们培养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是铲除私有制的强有力的社会手段。个人充分发展,包括审美方面的发展,作为最大的生产力能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就将个人审美方面的发展,作为了一种社会生产力看待,因而空前地丰富了美育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马克思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将是艺术家,这为美育事业的实施与发展创造了最为广阔的前景。
    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促进了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伟大进步,它也大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成果,但却以牺牲广大劳动群众的精神生活为代价的,特别在艺术审美生活方面,“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分工的限制将消失,那时作为专门的艺术家将被全能的人所取代。……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5]这样,在共产主义社会,艺术审美活动就将不是特殊阶级的特殊活动,而成为全体人类所共有的了,这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人人都是艺术家。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美育的需求以及实施美育的社会环境所具有的优越性,才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说分工的消除,为共产主义时代的美育事业创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话,那么,人的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则将为共产主义时代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活动和美育事业提供了主观条件。分工对人所施加的限制的消除,个性、才能的全面发展,使共产主义时代的人成为本质上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西丽浅论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
下一篇:专业演出音响师工作流程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