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艺术教育:多一点恬淡少一点功利

更新时间:2012-06-14 15:27:24 来源:人民政协网

姜继为

  上月末本刊反映了河南渑池艺术教育缺斤短两的问题后,很多读者致电编辑部,反映报道中所反映的问题普遍存在。本刊继续邀约相关方面的思考,以期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回归。
  ——编者
  今天的艺术教育,可以说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要么冷得要命,要么热得过火。作为教育的分支,艺术教育是很冷的;作为敲门砖的一种,艺术教育是很火的。因此,从左和右两方面看,艺术教育都很有问题,“艺术教育”需要向艺术和教育双重回归。
  艺术教育,简单理解就是以艺术为内容为手段的教育,它的内容手段必须是艺术,目标必须是教育是育人。可是很遗憾,这些年来,艺术教育严重异化,要么是缺位,要么是错位,要么是越位,不是低了就是高了,就是不能开展恰如其分的艺术的教育。
  现在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艺术教育基本是缺位的,它受到广泛的忽视,开展效果十分不好。体现为:一般学校、家长都不把艺术教育作为育人的重点,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都马马虎虎。在学校虽然开设音乐课、美术课,但浮皮潦草,对对付付,没有像语文、数学那样严肃开设认真管理。甚至一些初中校只是在课表上写着音乐课、美术课,实际上的却是语文课、数学课。我国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一直走的是知识至上和应试教育的路线,学生学的大多是有“重大”考试的知识性课程,而艺术这样不考核的非知识性课程,在实际运作中基本是被边缘化的。回到家,学生几乎没有艺术作业,家长也不关心学生的艺术修养,练歌练画练形体的少之又少。
  艺术教育的错位,是艺术教育的内容、方式对于艺术和教育的偏离。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性内容淡薄,被上成了历史课、知识课,一堂课学生不唱不画,学了很多贝多芬何许人、老北京有多少老牌坊等知识。或者,艺术教育呈现出过强的职业化技艺训练特点,所有艺术门类,不论是唱歌、钢琴、二胡、素描还是舞蹈,都当成职业性技艺来训练,要求学生为技术而技术,反复练习很多高难度的职业性炫耀型非本质的技术。对于艺术中包含的真善美,艺术作用于人的个性气质等精神层面的因素,艺术的土壤即个人的全面修养等均不关注,制造了大批艺术匠人而非艺术少年或青年。所以,艺术技能训练虽然很繁荣,大批学生掌握了多项艺术的技艺,达到很高职业水准,一些学校也组建起高水平的民乐团、舞蹈队等,但他们既没有增加我国社会的艺术财富,也没有提升学校的艺术教育层次。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我国的艺术技能训练造就了大批艺术劳动力,但还不是艺术人才,他们不能做有原创性的艺术工作,不能因受过技艺训练而提高教育的各项附加值。我国的艺人新一代,恰如东部沿海的加工企业,强项只是手指头和嗓子,卖得出的只是手腕而非脑力。我国现在生产出了个别的世界级的演奏家,但还未出宫崎骏、杰克逊那样的艺术创作者。
  越位是艺术教育在某些学生身上的过度集中,要求抬得太高,出现了以专业演员水准、军乐队士兵的尺度要求学生的情况。一些有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的学校就有这种情形,学生们本来因为艺术能力脱颖而出,但不幸成为学校争金夺银的小劳力。又因为教育界的艺术评奖套用了专业演出标准(目前多数人也不懂学校艺术教育的内涵),结果学生们要练习极有难度的曲子,掌握高难度的演奏方法,每天用大量时间排练演习,和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差不多。这种越位拔苗助长,苦了学生,常常也牺牲了学生——小时显得技艺出色,但大了和专业要求差距还很大,而文化课也耽误了,最后有的“神童”不得不上职高就读。与校内这种情形相伴随的是,很多艺术类家教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越位的,他们按照专业要求训练学生指法,把本来只是想熏陶下自己艺术气质、对艺术还很有好感的学生吓得惧怕艺术,躲避艺术。其实多数学生学习艺术,只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育人的一种途径,的确没想当艺术家。老师不应拿艺术标准要求他们。况且,就是达到了艺术家的高度,像教他们的老师那么严谨、规范,最终出路也未必超过老师,可能连专业舞台都上不去。越位与缺位、错位是并行的,在大力打造高端艺术社团的学校,一般的艺术课程上得并不好,多数学生艺术素养并不高;用功于艺术发展的学生在艺术教育上也偏离正轨,直奔艺术工匠而非全面发展的新人。
  今天的艺术教育的问题,深挖下去,实际是认识的问题、能力的问题,我国教育界包括广大家长,有很多错误认识;同时我国艺术教师和学校领导,艺术教育能力也不够。
  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艺术素养对于知识学习、文化的学习具有杠杆性作用。我国现在的学校教育是知识至上型的教育,在这样格局下知识被高度突出。但就是为了学好知识,也必须开展好艺术教育,因为知识也以艺术为支撑,如果艺术教育薄弱,知识也会是片面和畸形的。比如,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学校三大主科,每门学科都渗透着美育的成分。从语文来看,语言是最丰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意蕴是美学问题。高中语文课有40%的课程是古诗词,学生能否学懂,能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自于美育的积淀。有的学生几乎没有美育的熏陶,对山水、人物、音乐等缺乏感受,因此在学相应的古文篇目时会觉得乏味,学不进去。数学也是极具美感的学科,数学的简洁性、对称性、标准性和理智性都是美的体现,每一个公式都是美的化身。有的数学家提出:美感要作为数学的标准。看题做得正确与否,只要看过程,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对错。做题是一个创造美与审美的过程,错误的题肯定横支乱出,七扭八歪,鲜有美感与和谐感。
  多数人也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忽视艺术在人生中的基础性、手段性和条件性作用,会严重制约人生的历程和生活的质量。一个学生拥有才艺,会在以后的就业、工作和成家等方面具有优势,成就持续一生的快乐。如一个大学生专业为工程设计,他毕业后怎样从工程师转型为设计师?文化和审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会结构设计,埋头数学和物理计算,不能对建筑物的美感有所领悟,永远只是个工匠,不会成为设计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们,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同时是伟大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卓越?因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积淀。现在大学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无所事事,生活枯燥,因为他们中小学阶段只是片面地学习了知识,没有美育的熏陶,没有全面的素质奠基,上大学后兴趣匮乏,除了上网打游戏,难给生活增添些新的意义。
  多数人更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实现了中国制造,但短暂的陶醉后忽然发现,因为缺少中国设计,我国缺乏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各行各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世界一体的产业链条中,只挣了一点辛苦的制造微利,还牺牲了宝贵的资源、能源和人力。从本质上来说,设计是产品的灵魂,制作只是一种程序化生产。我国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完成这个重大转变,需要良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造力,需要在我国的商品中,沁润艺术的美感和质感。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经济的附加值,相当一部分是艺术创作的转化。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只有美育发达,头脑解放,才能具有创造美、感受美和发现美的能力,才能带动其他产业高速发展。繁荣艺术教育,功莫大焉。
  多数人的艺术人才观、“才华观”,很浅薄庸俗,应予扬弃。现在社会上把技艺当成才华,说某某有才,通常是说他字写得漂亮,会书法;歌唱得好,嗓子亮;画画得出色,功底深;做数学题来得快,分数高……人们实际上是把技艺等同于才华,知识等同于智慧,见闻等同于见地,小瞧了才华,歪曲了才华。这些技艺实际都是“获得性的”修养好,很少有原创性的“新奇特”,有技艺的人自己创造真善美乃至欣赏真善美的能力倒不一定高。当今无数的幼儿被送到古筝班、舞蹈班、英语班、奥数班……无数“才子”在哭闹中长成,满腹经纶、“技艺超群”,拥有某些常人少有的“好身手”,但真正的才华——内生的自发的智慧、深度、创见倒罕得一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破除左右学校、家长行为的俗见,改变我国的人才观和鉴别的尺度,才会遍地英雄下夕烟。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个性饱满,心灵丰富,自我独立,再辅以艺术的熏陶与表达,才能成为葆有活力、魅力的会生活的人。外在一味的给予,项目的无限扩充,学生无条件的全部接受,但没有渴望的驱动力与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没有倾听自己心灵、舒展自己双手的能力,即使拥有技艺,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难得创造出美的事物。艺术本无目的,我们时代把太多的功利想法附丽于艺术下,是艺术教育迷失的基本原因,因此,回归艺术教育,必须从恬淡无欲开始。
  艺术教师的艺术教学能力,在当前也是严重问题。不懂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不会研究学生的艺术学情,不会给学生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激发学生艺术潜能,乃至技术要领讲不清楚、基本概念解释不明白,都是常见问题。这要求改善艺术教师入职后的培训,提高他们作为教师的业务能力。实际上,教技艺远比教知识困难,一些学校把“干不了别的”的教师派来教艺术,这些艺术教师不仅外行,而且迟钝,期望他们实现艺术和教育的良好效果,真可谓缘木求鱼。
  教育要发展,质量要优化,层次要提高,必须抓好艺术教育,让艺术教育回归艺术、回归教育,回归艺术规律和育人规律。古今比较,中外比较,今天我国艺术教育的失落,是人才质量不高、学校育人低效、教育层次低下的重要原因。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艺术教育,有重大意义。(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博士)  
 

上一篇:将戏曲文化广泛引入素质教育:不求专业但求传承
下一篇:民间艺术要先传承再发展

本站新闻部分从网络搜集,如果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涉及或侵犯您的相关权利,请来信或来电联系管理员清除!